(相关资料图)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沈杰群)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、改编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的话剧《我这半辈子》,于5月17日-21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开启第三轮演出。
近日,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宋宝珍教授、《我这半辈子》导演黄盈,以“半生跌宕半生悟——话剧《我这半辈子》的‘老舍情缘’”为题,围绕《我这半辈子》的改编过程及老舍先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展开交流。
谈到改编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,黄盈说,自己受沈林老师提点,决心要从两点出发:平民的尊严与家国的情怀。“老舍写的平民,可以很穷,但是一定要干净、体面,一个平民身上也是有尊严的。”
宋宝珍表示:“老舍先生善于刻画平民百姓,关注每一个人的尊严,每一个人的价值,它的笔意在书写人的心灵、人的处境、人的生命。而戏剧最能打动观众心理的,正是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、思考与表现。”
黄盈说:“他写的虽然是平民,比如大姐家人、婆婆和老姑奶奶斗法,但无论怎么写,你都能体会他背后关注的不光是家里这点事儿,他有‘若是觉得不公平,必须仗义出手’的那一面。他的侠义精神推己及人,所关注的不止是小羊圈胡同里发生的故事,他希望普天之下都有正义和公平。老舍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一代一代的人。”
《我这半辈子》所讲述的1899年-1929年间发生的事情,距今已近百年,而老舍先生与其一生的“京味”文学创作,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。
黄盈说:“我们以北京作为一个落脚点,把它推己及人,找到中国人身上的恒久精神。我们沿着老舍先生开辟的艺术道路前行,继承传统,开拓创新。”
对此,宋宝珍表示:“我们常说艺术要守正创新,谈到北京,我们在谈什么?今天的北京是国际大都市,它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,是现代文明荟萃的中心。因此,今天的文艺创作,要有一种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姿态,要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文化胸襟,要创造出合乎时代要求、满足人民精神追求的好作品。我们要用现代意识观察思考,找到北京文化、北京艺术的新定位。”(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)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3 今日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